「正港呆豆趴趴走」是個有趣的故事,至少在當時的媒體很少見,拍這部紀錄片,其實為了提供許多在文化創意內容找尋突破點的觀眾一點不同角度的視角,也為在藝術與經濟發展中找到人性最基礎的平衡點,許多這些在學術領域上爭論的觀點,在張齡之到我的研究室推銷其音樂專輯,我似乎找到了個答案.藝術若無產業作基礎,其藝術類型是不存在的!
透過張的故事,看到資源缺乏的音樂愛好者,如何努力的想進入音樂產業中,自立更生,比較吸引我的部份是她的努力,讓一般人認為不可能的是成了可能,透過一張張CD/DVD的發行,所謂的獨立創作成為一種經典模式,所以進而引起我對於此音樂內容的思考,觸發了一些靈感,所以覺定把這段她可能每天要說上幾百遍的故事內容,拍成了一部紀錄片
就像許多飛影美客(Filmmaker)一樣,不會放過每一個帶有人文價值的故事內容,我也試圖引導攝影機具體化故事,條理化敘述,製成了一部影像作品。透過人物角色的表現,這部作品可以是一段當代常民追求文創內容的寫照。
這是紀錄片,紀錄一個創意內容(音樂)製造者在絕境求生存的過程;這部片是數位內容,因為是完全以數位的方式製作出來的影片;當以不同平台展示時,又可稱作為多媒體應用;針對台灣目前的發展,個人認為是兼具一些教育意義與娛樂價值,所以也可以稱作為教娛內容(Edutainment),那又或許可以是數位學習(E-learning)的教材。但是在本質上,它是一部紀錄片,一部事實多於虛構的影像故事,述說一個努力尋夢,為理想實踐的故事。也是一個具有原創價值,在藝術領域應該是具有一定指標價值。
「正港呆豆趴趴走」除了一個有毅力、有恆心的獨立女子的故事外,值得思索的欣賞角度,建議從幾個方向開始;如從音樂的本體角度切入,從文化內容的角度切入,從現今傳播媒體的角度切入,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切入,從藝術價值的角度切入,從數位科技的角度切入,從產業行銷推廣的角度切入。或許,在看完這部片子之後,許多答案已經隱隱約約的浮現在腦海中,等待著具體文字化、意義化,這一部份就是電影中的最大魅力之處了!
感謝台灣諸家媒體的支持,在影片發表後先後報導,其包括中時, TVBS,公視,卓越雜誌等,讓本內容教材能更廣範的傳達.
寫於2006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