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Script must be enabled in order for you to see "WP Copy Data Protect" effect. However, it seems JavaScript is either disabled or not supported by your browser. To see full result of "WP Copy Data Protector", enable JavaScript by changing your browser options, then try again.

在光和熱中再加一點價值觀

/ 路易

filmmaking拍電影,有光和熱是不夠能量的,還必需要有價值觀,這個價值觀不單是來自製作這一方,還得有觀眾的認同,因為電影製作的目的就是要讓觀眾有情緒反應,產生共鳴,進而達到「迷」的境界,捨得花一點「辛苦掙來的錢」買票。

電影或影視製作這一行的構成,是來自專業精神,若要以從事影視內容製作為職志者,得有一點經營的概念,小從自我經營,如不斷提昇功力,吸收專業知識與技能,大至團隊經營,如票房運作及宣傳展演等。 目前在台灣,由於電影事業蕭條,許多想進電影這一行的學子,常抱怨業界不提供工作機會,所以無法如願的當電影從業人員,然後就大嘆前途茫茫,不知未來該何去何從。不過,在我看來,市場雖然蕭條,懂得經濟理論的人,就會認為前途是一片看好,讓我先從台灣熟悉的獨立製片的概念談起。

獨立製片說白一點,就是「自產自銷」,有的甚至是拍片就是收門票的;其製作成本的估算較單純,觀眾群容易掌握,由於行銷線單純,能夠迎合特定族群的口味,與觀眾的距離較短,所以降低中間商的分銷利潤,製作團隊能夠直接享受票房的成果,大部份的價值都回饋到創作者的身上,所以創作者能夠拍任何想拍的題材,享受自由;如果一個靠獨立製片不斷創造票房佳績的導演,不斷的將營收轉成製片成本,一次比一次的提高製作成本,以服務喜愛他的觀眾,保持票房,那麼這就是一個很理想的產業模式;然而,實際上並非如此,因為觀眾的口味會變,社會環境也會變,還有其他同行的競爭,所以,以獨立製片為最初起點是一群電影工作人員,為了持續營運,其目標必須設在不斷的擴充市場,以吸引更多不同文化口味的觀眾,製造更多的宣傳機會,除此之外,還得不斷的提昇製作技術,這些種種問題,有些已經超出製片本位的專業知識,所以必需要結合其他的專業,如法律及加值服務等,以整合應用,確保營收,如此,原本的獨立製片就演變成了大型製片,在創作的空間上,就自然產生了限制。

過去台灣是以強調影像展現風格的獨立自主性,而忽略了形成獨立製作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經濟的獨立。在決定製片前,這項因素的考量是很重要的。所以,一位導演若沒有這個概念,嚴格說起來是不夠資格稱為一個「導演」,然而,電影導演若沒有偏執的個性,那還真不能成為一個好的藝術家,所以要有製片的調合作用。所以獨立製片不是一個人的事業,而是一群有集體意識的複合體,為確保價值,在法律上的保障就是一個營利的法人。

台灣的社會還有一個很有趣的怪現象,就是嫌惡營利團體,而喜好組成非營利團體,然後再以非營利團體之組織結構進行營利的行為。這個現象普遍的存在電影製片界,其實是不符合潮流的。

台灣電影的發展到一片荒蕪,勁草遍地,大樹不見的地步,其實並不能怪說政府的無能,而是要探索來自電影從業人員本身的責任問題,也就是說,從事電影製作的不願接受來自票房的挑戰,把價值觀建立在自我的中心,而非市場的功能上,忽略了電影的龐大經濟能量,沒有這方面的專業協同運作,最後只好依賴政府的補助,茍延殘喘。

那麼,該如何運用金融制度來製片呢? 如果一個債信良好,知識齊備的大學畢業生,理論上是可以借貸一筆可觀的資本,如果一組人馬,集體借款,那又是一筆不錯的製片成本,如果以目前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來看,銀行降低存放利率,對於製造業是相當有利的,其概念大概如下:

簡單來說,當借貸一千萬新台幣時,以銀行的過去通用年息八分利來運算,也就是一年之後要還銀行一千零八十萬。如果在一年之內,製片完成後,所能產生的價值收益超過這個數字,即表示是票房長紅。如果票房沒把握,就得減少製片預算,以降低風險。此概念應該很容易理解,就如同分期付款或刷信用卡消費一般,不同的是,在這個信貸過程,一部電影就製造出來了。在經濟不景氣時,銀行會降低放款利率,以刺激貸款,對於獨立製片者來說是好事一樁,剩下的問題就是,如何製造出一部能創造票房的電影?這個問題就是前製與展演的策劃,以及導演的功力及演員的魅力的問題了。

價值的計算需要數字,數字的憑證就是目前金融系統下的貨幣制度;電影具有創造價值的功能,在電影的系統中,其價值的兌換就是門票,此即為兩個不同系統的交集點,要抓住這個點,就如同哈利波特要抓住「金探子」,還得靠「火輪2000」的幫助。所以,在這整個製作環節當中,每一部份的專業人力都很重要,而非現在台灣獨立製片所認識的,只是幾個人的運動而已。

每個人因所處文化背景的差異,而有不同的價值觀,為讓個別的價值觀在總體環境中達到定位,得到合理的回饋,需要建立市場;最簡單的市場建立就是靠「拍賣」,讓價值得到公開的交換場所,然而,因社會型態的日益複雜化,電影院成了電影市場的最終公眾交易場所。所以,如何建立起不同類型電影的價值觀,形成虛擬或實際的市場,與觀眾分享情感,並交換應得的回饋,該是目前台灣電影環境中思索的重要課題之一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