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認知圈的概念並非全新的學術創新,其基礎來自於1926年,俄羅斯的地質學家弗拉底米爾·凡爾納斯基(Vladimir Vernadsky)提出的生物圈概念(Biosphere)。據他所論,地球融合了五個不同的圈層,分別為岩石圈(lithosphere),即地球實質地表岩石外層;生物圈,包括所有地球上生物的總和;大家所熟知的大氣圈(Atmosphere),地球氣體形成的包圍層;人類文明發展形成的技術圈(Technosphere);以及混亂中規律的靈智圈(Noosphere),指心智思考匯集的總和,包括所有思想和觀念。
在國際互聯網日益發達的今天,全球化發展下,訊息交流日趨緊密,有學者們用物理解釋形而上學,量子力學者的推波助瀾,試圖用科學方式分析整個地球大磁場之形而上作用,數字科技構成的虛擬空間或元宇宙觀,並解釋這些與靈魂與意識之間關係的議題,人類認知圈這個論說就日漸突出重要,在廿一世紀裡,成了個值得探索且應用的未來了!
在理解人類認知圈前,先來瞭解個人感知與認知圈吧!
通常一個人對事物的理解是來自於生活週遭的經驗,照理來說,如果周遊過八方四海的人,他的認知圈應該比從來沒有走出一個村的人要來得大,但是,感知經驗並不一定等於認知,因為認知還包括理解,所以,如果抱著自家人最優秀,唯我獨尊的心態去遊走天下,那麼這個自我中心的認知圈還是個小小圈。
在過去的歷史長河中,由於溝通方式的侷限,在人文溝通相對便利的區域會形成同質性的文化,大致相同的意識形態,一個認知圈自然就形成了。在這個認知圈內就是個完整的社會生態。若在地球的另一個角落的另一羣人,也是自成一體的認知圈,因沒有溝通交流,兩者文化及社會習慣完全不同,當這兩個認知圈因擴展或遷移,偶而交錯到一塊兒,不難理解排斥效應的發生是必然之事,那麼這就發生文化衝突,除了戰爭就是屠殺,但也可謂是不打不相識,之後,兩個認知圈開始交流了,形成了一個更大的認知圈。以歐亞大陸發生的大小爭戰,王朝替換,雖然各地文化仍有異同,但人類的認知圈正逐漸融合,趨向統一。
認知圈的形成除了靠實際交流外,還有精神層面,譬如宗教或藝術,在靈魂及精神層面,為當時許多無法解釋之事,給了神跡的憑証。自科學昌明之後,無神論成了科學發展觀的普世價值,但人類具有的奇異溝通方式,仍不時出現,譬如通靈之說,靈魂漫遊等。
在普林斯頓大學有個全球意識研究計劃(Global Consciousness Project),他們在全球設立起感應器,用來監測世界的能量波動,結果發現當全球發生大事件時,如911恐攻或聖誕節狂歡夜等,大氣層內的能量波動會大幅度的提高。難道這是人類腦波能量放射到自然界,人類一起放電造成的,而我們並不自覺嗎?
人類認知圈的建構,對一般人來說到底有何意義?
現在再推薦一個新詞叫靈商(Spiritual Intelligent Quotient),也就是人類心靈強弱的等級程度,或是個人對宇宙能量的靈敏度,或是可解釋對更高的智靈的理解度,其表現的過程現在大致可分為七個階段,如最上圖所示。個人的靈感、直覺或創意等,都是最初階的體驗。
一般來說靈商高的人,較能善解事理,瞭解弦外之音,體諒他人,調解人際紛爭等。小到個人精神調整,男女關係,家庭問題,大到協調公共事務或國家及種族之間的紛爭。而靈商的提昇在我的方法論中,是透過有效引導進行藝術創作或欣賞,如多看具啟發性的好電影等,至於為什麼或進一步的論證,請進一步參加我的文創學之系統研究與學習。當然,其它學門也有對靈商的觀察方式,諸如電擊等。
現在瞭解了腦殼裡的腦波活動除了形成了智商、情商,還有能夠與外在能量波連接的靈商,如果地球上每個人都能如此,透過精神層面的溝通而形成的人類認知圈,那麼世界會不會更加的和諧?對於當代人類生存條件的改善,是否有幫助呢?
那些新發現、新事物或新證據能有助於人類認知圈的完善建構媽?烏托邦、共產社會,或是以經濟發展為主軸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靈商提昇為目標的人類認知圈未健全前,是否只會是一場爾虞我詐的屠宰埸?這將是個值得持續研究的議題!
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參加文創學的交流,瞭解靈商提升對個人生活及事業的幫助。請申請成為研究員,並持續參與共同成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