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街頭實驗,有家網站在紐約市街頭,準備了一個巨型黑板,上面有紅色粉筆標示: 寫下你最後悔的一件事。
剛開始,許多人駐足觀看,遲遲不敢向前。大家似乎在揣摩,該不該強作出頭鳥。終於,有個像口水妹一般的勇敢女孩,走向黑板並寫下了自己心中的遺憾,成為這黑板上第一個留言的。漸漸的黑板上出現了一句又一句的話語:“我完成的從來不是我的A計劃,總是B計劃” ; “我沒有追尋我對藝術的熱情”;“沒有追逐我的夢想” ; “後悔傷害別人” ; “沒有做自己想做的事,時光飛逝,我失去的比自己想像得還多” ; “我從未堅持自己的理想,只為了父母的期望” ; “沒有勇氣對父母說,我想要做我自己想做的事”。 ; “沒有時間去思考到底我喜歡什麼”。
接著街頭實驗繼續著,要寫下句子的朋友,拿起板擦去把後悔一一擦掉,畢竟那些都是過去的事,現在該做的,是寫下心中的夢想,於是大家開始寫下自己心中想做的事,有那些夢想,提醒自己還有時間去完成,不要讓那些後悔再一次的發生。
頓時,大家才明白,那些在心中一直想做,卻沒有去做的事,才是最讓人感到後悔的。因為沒有機會去嘗試,更沒有機會去探索,那才是最大的遺憾。於是,新寫下的句子,成了生活新的目標,那是發自內心的願景。
透過這個小實驗,可以知道許多人在編織未來夢想時,的確受到父母很深刻的影響。身為父母或是長輩,通常會依自己過去的經驗或是社會觀點,強加在孩子身上,再加上應試考試的學習方式,許多孩子根本沒機會去培養或發覺自己未來的可能性。這個也不難得到印證,到高中問問高中生,將來想做什麼?有三分之一說不知道,另三分之一會說,我爸媽說的,另外三分之一可能說正在想。去大學裡問問大學生:你將來想做什麼?或是這個科系是你的夢想嗎?有一半會說:「看以後什麼行業比較賺錢再說」。有一半說:「我父母說唸這科系未來比較有發展」。只有少部份的會說:「我正在思考和規劃我的未來」。
我也聽過有的大學生這樣告訴我,我爸要我唸金融,說是以後社會的趨勢。我媽說應該唸護理,因為以後全球都鬧護士荒,所以一定有工作,再來就是去學機械因為將來到處是機器人,可以當個機器人醫生。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中,似乎一直在告訴孩子,你該做什麼,因為未來可能會如何。家長也一直在告訴小孩該做什麼,因為那樣才會有穩定工作,那樣才會賺錢,那樣才會如何如何。但有多少家長真正瞭解孩子的興趣?孩子的特長?以及關注孩子的夢想?我也聽過很多論點,是關於家長們說,因為自己沒達成什麼目標,做到什麼事,所以希望孩子去完成。
孰不知社會發展是十年河東,十年河西,現在看起來很賺錢的行業,可能已經是強弩之末,而看似不賺錢的行業,可能十年後會大發利市。進了銀行業,只是離錢很近,但是其工作量可能跟一般上班族一樣。以前獸醫看似不光彩,但是當大家流行養寵物,把貓狗當小孩養時,這時這行當就大有可為了。再加上科技,生活形態不斷在變化,做什麼專業只要對了興趣,就會是越作越快樂,越作越精進了。
我們的教育中缺乏替孩子發掘自我特質的人,因為許多都是書呆子出身,沒有啟發思考該做什麼?喜歡做什麼?或者能夠做到什麼?沒給機會發掘夢想,也沒有提供完成夢想的工具知識。很多家長希望孩子去完成的,是他們年輕時的夢想,但卻不曾瞭解孩子是否也有自己的夢想。或者認為,孩子有沒有夢想不重要,因為那不切實際,考上好學校,找到「好」工作,一切才是正道。但是,卻忽略了可能正在造就另一個不快樂的自己。
不要輸在起跑點,考高分上名校,達成了學習目標,找個高薪工作,原本讀書是為完成夢想儲備能量,變成只是為上個傳說中的名校,才是夢想,好不容易上了大學,所有的知識寶藏,卻不知如何挖掘。壓抑的靈魂一下解放了,立刻迷失消費文化中,如玩網遊,去飆車。
近年來,我們研究多元智能教育方式,希望能幫助更多的青春生命,或是成人,去瞭解自己的潛能,看看自身的智能還有多少未被開發。還在被壓抑中真掙扎。把孩子的人生掌控權,交還給他們吧,成人只要站在輔助的立場,輔導思考與選擇。支持他們的合理想法,讓他們去一步步完成想做的事。
至於成年人也可以透過多元智能來重新瞭解自己,或是去完成自己想做,而一直未做之事。年輕時的夢想,不一定現在不能完成,給自己一個重新瞭解的機會,未嘗不是一種新的生活的起點?
基於此,在北京創辦了國際學塾,用藝術教育法,與多元智能理論結合,以學堂與工坊方式進行啟發工程,協助更多在時代下徘徊的靈魂找到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