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由李安導演的「雙子殺手」上映了,故事是敘述一位退休的老特工被克隆的年輕版自己所追殺,電影雖然是以動作片方式呈現,但喻意卻是十分有趣。
現在很多人每天都會收到許多心靈雞湯類的文章,說那個幸福的本源就在於做自己。感覺「做自己」這三個字就是個當代神喻,一旦領悟到了,渾身就散發著幸福人生的光芒,自此就無懮了。
然而,這個「做自己」的課題看似簡單,但真的是那麼容易就能達成的目標嗎?難為之處是什麼?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那位「自己」到底是個誰!
尤其現代人的成長經驗中,一直在為當個「優秀」的現代人而努力,為趕上別人而學習,填鴨式的往腦中塞進課本上的字,這種閱讀文本的輸入方式,既古老又失效率,對於某些智能特質的人或許是有用的方法,但是對另一 智能 特質的人,可能卻是無用的,反而是種障礙。在中國傳統人的成長過程,對於「優秀」的定義相當單一化,從小到大只為了高中狀元,或烤個高分而努力,彷彿全部的人生都能在啃書本對應出標準答案。有些人在進入青春期荷爾蒙失調,身體各部機能都在成長磨合期,陰陽怪氣的階段,開始產生反傳統的思維,或許開始討厭被人指使做甚麼事或穿什麼衣,稍有偏差就被指正為離經叛道,那腦中獨特的「自己」想要出來試試身手,卻可能缺乏好的導師指引,怕被歸類成異類,於是就又垂頭喪氣地躲了起來。
其實差異化的發展,本來就是自然演進的一部份,也是人類文明演進的動力,否則為何要有男女之別,同一棵植物能開出雌雄不同花,讓昆蟲協助授粉才能結果並散播種子?交換經驗存儲的DNA,是物種優化與延續的必經之道,但人為的壓抑培養是讓文明惡質化發展的主因。
「我不正常嗎?明明我感覺再正常不過,為何反而被被批評為不正常? 當我想做自己的時候,卻不被接受與認同!」。
這可能是許多年輕人心中常冒出的問號。正常與否其實在於參考的樣本,但在許多人還來不及探索這個答案時,就被繁瑣的課業和成績忙到沒精神去研究了。每天都在和紙上成績角力,為了進入人為的「知名大學」,進入那些未來看似有發展的企業,將自己調整跟個機器人一樣。運轉正常才能為自己賺到一份好差事。誤認有個明確的奮鬥目標才是為自己努力。現代人說要有夢想,卻不知夢想是什麼,是不是很矛盾?
曾經存在心底的許多問號,雖然不時還是會浮上心頭,提出自己到底是誰的疑問?但按照軌道前行拼個高分,進入知名高校,這樣就會出現一條路,然後就可以找到自己的社會定位,許多人漸漸妥協到自己的喜好其實沒有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一個穩定的生活,一份工作,一個寵物,到時就可以好好回報自己的委屈了。
許多人相信了這個邏輯,於是都想擠進當下最熱門的專業。人多了,為了讓日後的路更加穩定,決定再拿個雙學位,後來發現人人這般拼命,為了更有競爭優勢,再去考個研,增加專業領域的權威性,一切就是為了美好的未來,譬如要一個體面的職稱與薪資,才會有美好的生活,好讓一切的努力有所回報,帶著幸福的光圈向人微笑。
但是,事實證明那只是短暫的花朵,許多人卻會發現所苦讀學習的,與自己的潛能天差地別,或許安慰那個自己撐過去就好了,但工作的歷練並沒有增加自己的成就感,反而身體一天天的搞壞了,尤其當今社會演變快速,職場汰換率高,所謂的中年危機提早到來,這才發現自己只是變成他人眼中的樣子,而非那個獨特靈魂支撐出的樣貌。
做到了他人的期待,但卻不快樂。想要為自己找到突破,此時卻又發現另一個問題,過去眼睛往外的檢視世界,但卻很少機會瞭解自己的內在,突然發現那個自己反而是個陌生人,不瞭解自己的喜好,不知道自己的潛能,也不太認識自己價值觀!
許多人在傳統宗教中找到暫時的解脫,但是那些宗教只是歷史的文化產物,神權時代的文化積累,是古人尋找自己精神世界與靈魂反思的紀錄 ,只能解釋過去蒙昧的未知,但不能詮釋當下普及的高科技化、AI的社會結構,只能當個參考而已。每個人的未來依然存在未知與無限的可能性,如果不想被年輕的自己追殺,請多多瞭解那個潛在的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