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Script must be enabled in order for you to see "WP Copy Data Protect" effect. However, it seems JavaScript is either disabled or not supported by your browser. To see full result of "WP Copy Data Protector", enable JavaScript by changing your browser options, then try again.

藝術、文化、媒体

有關藝術許多人都常說看不懂,不了解,因為許多藝展或是所謂大師的作品,所呈現的不是奇形怪狀,就是視覺感突兀,怎麼跟平常生活中常看到的人事物不一樣?

要解讀這藝術,其實並不難,必先要了解什麼是文化。

那麼什麼是文化呢?

現在網絡一搜,各家對文化的的解釋繁多,我就採用廣義又簡單的解釋,那就是凡是地球上由人類製造出的東西,物質或非物質的,都可歸為文化。也就是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事物、風俗習慣、思想等,都可是文化的表現。

由於過去地域的限制,訊息傳遞不便,所以世界各地的人類生活方式各異,所以產生不同的文化,文化的交流透過遷移、商貿或爭戰等活動進行。另外同一區域的文化又因受到威權體系的控制,形成了顯性文化與隱性文化,也就是主文化與次文化等差異性。這些文化表現出的差異性,或因威權體系的崩塌,而產生位階互換的現象,就好比中國改朝換改後的文化表現,就呈現出明顯的差異性,此乃當朝的權勢將其生長的文化背景與喜好提到主文化的層面了。

文化的研究是一獨立學科,有許多專門研究報告,現在就在此打住,重回藝術的討論。

藝術其實就是透過藝術家的手,將文化精緻化的表現出,讓非物質的概念結晶化,如同枯樹上的嫩葉、或是山巒山的秀峯。無法欣賞藝術,通常是因為不了解其背後所傳遞的文化訊息,語境的失落。當然,並不是所有藝展中所展示的所謂的”藝術品”都是好的,尚有一套評量體系可參考,但是若要了解文化的差異性,透過欣賞藝術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這就好像從高空看一片樹林,都是一片綠,但透過欣賞樹尖,就能知道這樹海中有多少棵不同的樹。每個文化就好比根深土地而長的大樹,除了能看到的部份,還有那土地下的一片盤結部份。

媒体是紀錄文化,傳遞訊息的載體,自古以來媒体的形式一直在演進,龜甲、結繩、洞壁、竹簡、紙張、膠片、電子訊號、數字編碼,這些載體因科技演變而形成不同的媒體形式,文化透過媒体日漸便利化,而廣為傳播,文化交流的侷限性有所突破,到了大眾媒體時代。媒體文化成了主流文化、大眾文化形成大眾藝術,消費文化,這是二十世紀中以後,媒體研究中不斷出現的新課題。

所以藝術、文化及媒体三者的關係,多樣性文化就好比層層绵延的山脈裡的多樣物種,藝術就是那山頂上的漂亮白雪,媒體就好像是俳佪羣山間的山嵐,將各山的物種相互傳播,當然也包括山頂上孤獨的白雪層。

文化透過媒体傳播,文化形成藝術以便保存,藝術透過展示再度形成文化,並透過媒体與其它文化融合,形成新文化,整個生態運作,在現今民主工商社會,就是一套價值轉換的生態體系,供給與需求,價值的交易透過金錢,銜接窄意的資本市場,進入金融體系,最後藝術失去了文化土壤在金錢數字中漂流,失去了文化欣賞的價值。

廣義的資本還包括資源的儲存量。文化藝術其實就是一個無限的資源儲存體系,可以無限開發。但是因為文化層次認知不同,對文化的需求不一,這價值間轉換的產業系統,,是現今廣為討論的文化創意產業。本研究室的研究範圍就落在這三者共構的生態體框架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