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Script must be enabled in order for you to see "WP Copy Data Protect" effect. However, it seems JavaScript is either disabled or not supported by your browser. To see full result of "WP Copy Data Protector", enable JavaScript by changing your browser options, then try again.

學習快樂的進化特區

學習快樂的進化特區  

臉部肌肉常不自覺的背叛心中的秘密,據估計臉部共有十九條不同的肌肉組織,可隨著情緒變化起舞,擠扭推弄,於是喜、怒、哀、樂等諸多情緒,即如表演藝術般豐富,溢於情表。達爾文學派對於快樂的看法,認為臉部的表情是演化進步的結果(註解),人類與其他動物最主要不同處之一,就是擁有複雜的表情,這是拜複雜的顏面控制神經所賜,才能夠將心中無法用斗升來衡量的「正向情緒」(Positive Emotion),如喜樂,及「負向情緒」(Negative Emotion),如怒哀等,明確的表現出來。

 

快樂、愉悅、高興、喜悅是不同程度的「正向情緒」,翻譯成現在台灣E化一族的形容詞,就是「爽」、「很爽」或「超級爽」;相對的「負向情緒」,其不同程度的形容,就是悲痛、傷心及苦惱,翻譯成E化一族的口頭禪,就是「鬱卒」、「真鬱卒」或「正港鬱卒」!stolen

 

幼兒在瓜瓜落地後,第一件事便是豪淘大哭,不需要學習,一張小臉的肌肉自然的糾在一塊,明白的表示,來到這個世界並不是自願的,所以心情並不快樂。接下來幾個月,小嬰兒所能有的大志,只是要滿足那口腹之慾,一切就天下太平了。閒暇之餘,才會開始耳聰目明,跟著周遭的大人們一起擠眉弄眼,試著控制臉部的肌肉,其學習的成果,就是對這個陌生的世界,時時報以無名的可掬笑容,用以傳達內心中學習與發現的喜悅。

笑容是快樂的實體表徵,也是溝通的潤滑劑,即使在現今電腦網路昌明的時代,新生代族群習慣以網路溝通,這麼一個符號「🙂」,代表了一張笑臉在網路中串流,以表達快樂的心情!奇怪的是,現今世界各地不同的族裔,用來表達快樂的表情都是大同小異。

 

為何會如此呢?達爾文學派的人類學家又開始發表研究結果,認為當初具有不同快樂表情的人類,在地球各地遷徙交會時,因為表達的方式不一致造成了誤會,經過幾番衝突廝殺之後,現今這種嘴唇與眉稍上翹的臉部肌肉組合,就才演化成代表快樂及友善的意義。從大人用快樂的表情逗弄嬰兒開始,嬰兒就學會以同樣表情來傳遞相對應的心情,代代相傳之下,快樂的嘴臉,就成了現在這付全世界都能接受的樣子了。

 

看似快樂好像不用學習,是與生俱來的直接反應,不過,如果我們深入的去了解,其實快樂是需要透過學習,才能不時找到真正快樂的泉源。定時讓內心世界地震一下,透過顏面神經驅動臉部的肌肉運動,是最好且自然的美容法。愛美的女性及酷帥的男性,怎能不了解,原來最經濟實惠的美容方式,原本就是長保喜悅之心。所以學習快樂是個進化過程,其副產品就是美容。

 

賓州大學教授馬丁–辛里格曼(Martin Seligman)在其出版的真正的快樂(Authentic Happiness)一書中認為,快樂的組成除了「正向情緒」,如喜悅,還有「正向活動」(Positive Activities),如娛樂,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正向情緒」的持續性有長與短,持久的是快樂(Happiness),短暫的是高興(Pleasure)。快樂是無價的,與「高興」之不同,在於「高興」大多是由短暫的消遣活動所引發,如逛街購物或大吃一頓等。而快樂的獲得,則是來自於長期經營某種有目標的活動,所得到的滿足感而引發,如研究出重大的發明,經營和樂的家庭或擁有美好的人生等。當然,在這裡得說明,對於「美好人生」的定義,是有不同文化及道德標準上的差距,如一個政治家與角頭老大對於「美好人生」的定義,其認知是迥然不同的,但都會因擁有一個「美好人生」而感到快樂。

 

辛里格曼教授又將「正面情緒」的源頭分成三出口,分別是:來自過去的,如感覺滿足、滿意、榮耀及心情平靜等;來自現在的,如正享受一頓美食,聆聽悅耳的音樂,覽讀一本好書,或與喜歡的人相處在一起等;來自未來的,則是具有樂觀的前途,對生活發展充滿希望,或是對於自己的信仰有信心等。

 

在「正向情緒」的程度上,又可分成三個不同的程度;其一來自生理上的滿足,如前面一再提到的飽餐一頓;其二是形而上的滿足,如聆聽悅耳的音樂;其三就是來自內心深處的感動,如閱讀一本好書,或看一部好電影等。前二者快樂的程度,通常都是短暫的,需要不時的外來刺激,如吃飽了或聽完音樂之後,很可能「正向情緒」就會立即消失。而感動所帶來的快樂感,則會在內心停駐相當長的時間,在被感動之時會有渾然忘我的喜悅感,結束之後,快樂的心情可以延續較長的時間。

 

由此可知,要引發不同程度的快樂,其實並不難,需要透過學習,拉出各式直通內心世界的感應神經,讓「正向情緒」能不時的接受到訊息,開始翩翩起舞。然而,一般人對於學習都會感到苦惱,古云「學如逆水行舟」,學習的過程不如吃東西來的簡單,一般人對於不常接觸到的事物,通常都會感到害怕,就如要登上一座小丘,還沒有開始爬,「負向情緒」已經油燃而生了,學習之門於是就這麼給關上了,相對的實用的知識自然就進不到腦袋中了,這就好比電腦中缺了某件可以處理特定工作的軟體,空有超強的 CPU也是越看越討厭。「負向情緒」阻礙了「正向情緒」的發展,惡性循環下,人就越來越不快樂了。

 

短暫的快樂容易獲得,如透過吃喝玩樂,其學習難度低,有時根本不需要透過正式的學習過程。但是要獲得「感動式」的長期快樂,則是必需透過一段相當長的學習歷程。「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假設一個人對於快樂的獲得,不曾學習如何多角經營,自嬰兒時期以來都沒有改變,只會那招以滿足口福之慾而達到快樂,那麼在現今日益複雜的社會,當面臨到不時更新的資訊而無法理解時,內心必然是會恐懼害怕的,以口福之慾所換來的「正向情緒」,其數量值必敵不過接連而來的「負向情緒」,最後就是吃了一大堆東西造成身體過胖,還是整天愁眉苦臉的樣子。

 

當然,在醫學上來說,快樂的感覺不過是神經中的多巴(Dopamine)賀爾蒙數量增加而已,透過化學藥物一樣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但是這終究不是健康的方式,且有潛在的副作用。所以,健康的身體也要有健康的心理,就是要透過學習如何使自己快樂。

 

快樂是需要透過學習的,如果真正學懂了,心情會是快樂的,不然就是一知半解。這個學習的過程不是天擇,而是來自人擇,也就是為了進化目的而讓自己學習如何快樂,尤其在看似平凡無奇的事物中,發掘出有趣又值得快樂的事,那更是需要了解較多的事理,這個發掘的工程,只需要有開朗的心胸及肯學習的態度。就把學習當作是遊山玩水般,無時無刻都可以讓好知識進入心眼裡,除了死讀書外,參與社區服務,享受藝文活動,或是從事體能性的運動,登山游泳,都可以是個不錯的學習方式。說是為充實自我或是為應付他人,倒不如說是為了讓生活變得更快樂,當經過一番努力進化到耳聰目明,身強體壯時,行有餘力再觀察出新的事理,那更是件不可言喻的快樂盛事,頓時會發覺,世間有趣的事物多了許多,高山不再是遙不可及,大海不再是深不可測。

 

學習快樂後的成果,就是臉部的肌肉不再僵硬,顏面神經運作自如,「正向情緒」戰勝「負向情緒」,上學有目標,工作能專心,人生更有意義,生命的價值就演化到另一階段的享受了。

圖/文 王路易 

 

 

註解:達爾文學派對於人類快樂的發展的專書為Darwinian Happiness: Evolution As a Guide for Living and Understanding Human Behavior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