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Script must be enabled in order for you to see "WP Copy Data Protect" effect. However, it seems JavaScript is either disabled or not supported by your browser. To see full result of "WP Copy Data Protector", enable JavaScript by changing your browser options, then try again.

視覺中的前衛文化與經濟發展

新生影像中的前衛文化與經濟發展
—-從我的紐約與臺北經驗談起 2002/07/31

發表人:王 路易

1.          地下文化與新生影像美學、前衛藝術

  • 什麼是文化?
    • 一般對文化的定義是為美術或是高深學問(Highbrow)的活動或興趣。(精緻文化/Elite Culture)
    • 歷史學派對於文化的認定是社會上發生的任何事物,透過代代相傳而成為實際應用的習俗或觀念。(普通文化/Popular Culture)。
    • 過去精緻文化是貴族階級所獨享,現在則是由消費能力所區隔。普通文化又近似古時的民俗(Folk Culture),
    • 工業化社會後,透過大眾媒體的傳播,文化成為大量製造的產品,而形成了大眾文化(Mass Culture)。不同的族群又為尋求自我不同的認同感,而形成獨立的次文化(Sub-Culture)
    • 資訊時代(Information Age),文化成為數位資料傳遞的一種訊息,網路文化形成新的文化族群。

 

  • 什麼是前衛藝術
    • 藝術的形成與文化背景有著密切的關連,藝術的判定需要文化的支援。有些新創的藝術風格一時之間尚無明確的文化脈絡時,通常都先定位為前衛藝術。
    • 藝術是文化產品的精緻化,前衛藝術通常都是開始于次文化中,精緻化過程中的實驗品。先由次文化中得到小眾的支援,受到大眾媒體的再製造後,就能成為主流藝術的一個支脈。相當於航空試飛的實驗機種。
    • 前衛藝術又與經濟發展有相當的關係,新的產品為開發市場,爭取次文化中的消費者認同,便利行銷產品,通常都會以其認同的前衛藝術為包裝。
    • 前衛藝術是一時的流行,可以是時代的記號(Mark),文化壽命不長,但部份精華將成為主流文化之一部份,是為文化創新的動力。

 

  • 非主流文化的地下傳播通道
    • 以藝術為號召的飲食聚會場合、學校、信仰聚會場合等常成為非主流文化的發源地,透過小眾宣傳管道,受歡迎的一派,即逐漸擴大影響力,成為主流藝術之一派。
    • 與媒體的EPS(Elite、Popular、Special)階段相當,目前由於大眾媒體的興起,在媒體中傳播的文化訊息通常都是為主流文化,小眾傳播的就是非主流文化(次文化)。
    • 在商業時代裏,大眾文化是媒體的製造產品,就像經濟迴圈一樣,須要不時的更新產品,以提供消費者多樣的選擇,所以次文化就成了參考的樣本,提供媒體業採購或複製。透過媒體的放大,次文化就成為大眾文化,如美國黑人音樂。
  • 影像新生中的市場價值
    • 「眼見為憑」的概念讓影像媒體成為主流有力的傳播工具,也讓其成為大眾文化有力的領導者。
    • 前衛藝術概念,提供影像創作者找到參考樣本,不同的符號或情感表現方式,所以具其專業教育的市場。
    • 前衛藝術在推廣成大眾文化的過程,相當於新產品商品化的過程,具有帶動新文化的發展的能力,而新文化的形成,也是帶動新的消費趨勢,形成新的市場,能帶動經濟循環。如咖啡文化,手機文化等。

2.          視覺中的藝術與美學定位

  • 視覺中的藝術成份
    • 在大眾文化中,它化內容是原料,先被專業者消化(Predigest),然而如速食品般,膚淺的包裝,好讓消費觀眾不用花太多時間或腦力欣賞。文化成份因受眾之不同,可以切割成不同的版本。譬如日本動畫,同一故事大綱可以分成漫畫版、電視版及電影版。
    • 視覺中的藝術感來自於影像創作者運用文化中的共同符號,傳遞情感訊息創作,實驗出原創性強的「藝術原料」;然而,藝術的價值,是需求接受時間的考驗。
    • 通常新生影像中的藝術成份,接受第一道考驗的是媒體中的專業者,如記者,影評或經紀人。
    • 有些影像的符號是創作者的實驗,若能感動大多數的受眾,以市場經濟的考量,即被視為成功的創作。
  • 美與醜的價值觀
    • 對於觀看者是要能夠形成情緒的反應,由於文化背景的不同,判斷系統之不同,形成不同的藝術價值觀(藝術派系)。
    • 美與醜之間的判定,常會因成功的影視作品,而產生「豬羊變色」的效果。
    • 新生影像的創作,常能成為新的影像藝術的實證空間,反映出次文化中的風格,建立新的美感經驗。
  • 美國大眾文化的觀察報告
    • 特定文化崇拜者(Cult)的熱烈反映,通常是某類次文化經濟效應的指標,偶像是此文化的具體影像代表。如瑪莉蓮夢露,卓別林,Star Trek。
    • 美國媒體產業競爭激烈,所以具有相當數量的崇拜者的類型文化,都能成為媒體中的產品,不過,有美國本土及國際市場之區隔。龐克,嬉皮等文化只是透過大眾媒體的擴大,具有階段性,但並不是美國的主流文化。
    • 由於市場競爭的結果,在目前全球化的發展中,對於東方的文化藝術,視覺表現風格,亦不斷的吸收,只要能吸收大眾的目光,有實質內容,具廣大市場價值,都能進入發行網中。
    • 美國是市場經濟,重視經濟的發展及商業規模,文化保護的議題反倒是其次的考量。
  • 刺激新生文化的發展與社會建設之聯想
    • 新生文化並不是表示要拋棄舊文化,而是在舊文化中找尋材料,加以重新整合。新生文化的興起,可以間接的刺激需求面,有助於經濟循環。
    • 前衛藝術能刺激新生文化的精緻化發展,具有國際視聽的吸引力,對於社會風氣也有直接影響。
    • 提供空間給具有創意的人發揮,鼓勵企業參與經營,形成組織推動力,亦必須被視為整體經濟建設中之一環,其成品是影視作品,隱性的成績是文化的概念。

3.          經濟迴圈與文化創新的共生關係

  • 科技與經濟發展的關係
    • 新科技的發明,會產生新的供與需,刺激經濟發展,產生新的社會階級,形成新的文化。譬如說,工業革命後,造成新形態的工作環境,人口集中都市,於是形成都市文化,有別于農業文化。
    • 人們的休閒時間增加,對於娛樂的需求也增加,科技的發現,也有助於提升娛樂的水平。
    • 傳播媒體採用新科技,加速文化交流,也加速了經濟循環,擴大經濟效應圈,成功的地區性經濟發展能擴張成國際性的趨勢。
    • 經濟是一種供與需的調整過程,文化形成評價系統,這套系統的形成,會因為經濟循環加速,而不斷更新,若文化更新的速度超過經濟發展,就會形成文化革命,為達到平衡發展,可採用新科技,以平衡文化與經濟的發展。
  • 影像媒體對文化的傳播
    • 影像媒體本身的發展,如科技的應用與開發,就能形成一個文化,如美國電子龐克族文化(Cyber Punk),就是一群具同質性的科幻電影消費群。除了族群本身愛玩電腦外,還具有反社會頃向。代表電影如1997年的「駭客任務」(Matrix)
    • 文化透過影像媒體的呈現,透過商業模式的經營,除了傳播文化意涵也形成產業的回饋。然而商業的過度操作,將會讓文化的真象遭到扭曲,如好萊塢式的電影。所以,歐洲式的藝術電影補償這份缺憾,強化文化水平。
    • 所謂的商業娛樂電影與藝術電影的擁護者,過去曾在文化的含量及經濟影響力上爭論,因而形成不同的觀眾群,現在由於青年人對於電腦遊戲的喜好,瓜分了電影的票房,所以這兩派有相互合流的趨勢。
  • 當今數字科技對新生文化傳播的影響
    • 由於社會穩定,經濟發達,現在新生代的消遣娛樂及溝通的方式改變,所以形成新的青年文化。以此文化背景,形成新的影像觀,對於不同文化背景的族裔,具有吸引力。
    • 電腦網路是八掛傳播器(gag-spreading device),形成的網路文化,傳播無國界,最初是文字傳播,尚有語系不同的傳播障礙,當能傳播壓縮音樂及廣播時,傳播力逐漸受重視,但是具傳播影像時,則國家的界限則消失了。電腦網路提供了一個跨國快速傳播的能力。
    • 數字科技帶動經濟發展,主要來自年輕一代的需求,此一新生代的影像文化寬容度大,目前以視覺省目,顏色夠鮮豔,即具有市場的號召力。
    • 重視娛樂及商業市場(實務派)、或強調藝術文化為重點的發展方向(學院派),又成了影像數位媒體應用的研究課題。當今,數字科技的發展成了刺激經濟成長的主力。

4.          國際化社區的東方新生影像

  • 影像媒體(電影)的地區性與全球性市場
    • 八十年代末日本以當時新生的卡通動畫,配合電子用品,推展全球市場。由於卡通動畫所產生的影像,具有文化穿透力。
    • 由於經濟發展快速,娛樂產品對於影像的需求量大,在娛樂的消費族群上,又以青少年階段的人口居多,所以新生影像的需求量大增。
    • 網路文化讓國際間新生代對新生影像的認同感,逐漸統一製造高質感的影像,有助於影像產品的市場發展。
    • 目前中國的文化寶藏因經濟潛力,受到國際間的重視,以中華文化為背景的影像藝術,具有相當大的國際發展空間。
  • 借鏡好萊塢電影的全球市場觀
    • 美國文化發展受到全球移民潮的影響,故顯得多元,由於過去美國本土的消費者多為西方文化下的族群,所以是以歐洲的文化背景,為影像風格主力。
    • 目前中國的消費力大增,歐美為了進入中國世界,所以對中國影像開始重視,「木蘭」動畫電影是一次模仿中國影像風格的作品。
    • 日本動畫風格在1990年以「Akira」一片動畫電影參加奧斯卡觀摩後,開始正式引入美國,廣受美國青少年的歡迎後,成為美國主流文化的一部份,因此,美國學院也開始開設學習日本式動畫風格的課程。
  • 東方的文化內容提供全球影像的新生力量
    • 日本文化所形成的影像風格,是最早影響歐美大眾,所以一般對於東方文化研究不深的西方電影工作者,常是分不清華夏或大和。
    • 南韓近年來對影視教育的重視,使得韓國文化作品素質大增,提高韓國的形像。以韓國輕喜劇「我的野蠻女朋友」成功進軍好萊塢為例。
    • 香港電影作品被視為中國電影的代表,「黃飛鴻系列」廣受美國有色族裔的歡迎。
    • 過去的影像藝術創作,由於隨著歐洲經濟發展的需求,普及全世界,所以藝術風潮、藝術評論系統,前衛藝術的發展,多是以歐洲文化為參考背景,如梵谷等代表(個人認為梵谷之為藝術之一代表是為市場的運作成功,而非藝術之獨特性)
    • 由於全球化發展,經濟發展中國以偌大的市場吸引力,現在則是華夏文化提供影像藝術、推動新生風格演變的時代。
  • 當代影視教育的重點建議
    • 數碼科技影響了影像創作的過程,讓複雜的敘性影像的創作過程,能夠由一個人獨力完成,使得創作上的溝通,由原本人與人的溝通,到人與機器的溝通。
    • 攝影器材操作簡化,無膠片的數碼電影,使得影像新生的動力,來自於學習對電腦影像的控制力,而不再是光學與化學的研究。
    • 大眾收看電腦影像的習慣,將成為影像消費市場的研究範本,未來新生族群建立視覺文化,多來自於網路遊戲,電腦動畫,及具有科技感的影像。
    • 培養文化解剖及重新拼裝的能力,將有助於培養創作新生前衛影視作品的能力,提供製作消費性的影像產品,建立國際市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