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Script must be enabled in order for you to see "WP Copy Data Protect" effect. However, it seems JavaScript is either disabled or not supported by your browser. To see full result of "WP Copy Data Protector", enable JavaScript by changing your browser options, then try again.

普通話不是中國話!

現今所謂的國語並非是古中國所說的語調,而是經過了許多朝代的演變。在海外通常所稱的Chinese是指廣東話,而普通話是用mandarin,指的是士大夫的語言,不過中國最後的一個王朝是清朝,所以這個字指的是滿州人所說的話,也就是當時統治階級所說的官話,由於皇權時代、中央一統政體、當時能說好官話的就享有很大的政治資源。現在是個多元分享的共和年代,不妨再來回顧這段發展史,看看是怎麼一回事!

西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中國,但秦朝僅僅存在了15年就滅亡了。經過一番楚漢相爭,劉邦建立了漢朝。兩漢一共長達400多年,如此長時間的穩定統一王朝,為中國人(或華夏人、漢人)這個群體的融合提供了平台。於是,漢民族以及相對統一的漢語形成。

中國境內雖然方言眾多,但自周朝以來,就有一種主導的語言。周秦時,這種主導語言叫做“雅言”。西漢時期則稱作“通語”。西漢的首都在關中,也就是現在的西安一帶,所以西漢通語應該是繼承自周秦雅言的關中話。到東漢則遷都至現在的洛陽一帶,當時的“洛語”則上升為了官話。魏晉繼承東漢則不用多言。

西晉末年,匈奴等五胡在晉室內亂之時攻陷洛陽,史稱“永嘉之亂”或“五胡亂華”。“洛京maderian_02傾覆,中州仕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中原漢人紛紛南渡,越過淮河或長江。這些僑民主要落戶在現今的江蘇、安徽、浙江等省,晉室也遷至現在的南京。這些中原仕族同時也把洛音帶到了江淮一帶,與當地土著的吳語產生交融。而此時的中國北方則是一片種族混亂的屠殺狀況,直至最終形成漢胡混血政權。中國就這樣一分為二,形成了長達近300年的南北朝對峙,中原漢語也“南染吳越,北雜夷虜”。以南京為中心的東晉南朝作為漢人的正統王朝,傳承了中原的優秀文化,繁盛一時,史稱“六朝文化”,而當時“南染吳越”的金陵音也就是中國的官話。

隋統一了中國。與秦一樣,這個統一王朝僅僅傳了兩代就覆滅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強盛的唐朝。隋唐的首都都在關中西安一帶,故而華夏正朔再次北歸。金陵音與長安音形成南北兩大正統音系,最終長安音佔據了上風。日本人在六朝的時候就輸入了南京的“吳音”,到唐朝則重新把長安的“漢音”帶回日本,有“誦兩京之音韻,改三吳之訛響”之說。

唐末北方戰火紛飛,大量中原居民南遷,經歷五代,宋一統天下。因宋都在開封,所以開封音就成為宋元明所稱“宋音”、“雅言”或“中州音”。隨後金滅北宋,宋遷至杭州,即南宋。大量的中原人遷至杭州、南京、揚州一帶。杭州因被吳語包圍,故而遷至杭州的中原音最終消亡。而南京、揚州作為吳語的北緣,在相當程度上保留了中原音,並逐漸脫離吳語,慢慢形成了後來的“下江官話”(江淮官話)。

隨後蒙古滅南宋,建立元朝。蒙古人對中國北方實行種族滅絕的屠殺,以至於秦嶺淮河以北的平原地區幾乎成為無人區,黃河中游的“中原音”也完全覆滅。南宋的滅亡,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徹頭徹尾的亡國,南宋的軍隊和政權被蒙古人一直追殺到廣東崖山,然後南宋丟失了全部的陸地,幾十萬南宋軍隊在海上與蒙古人決戰並全軍覆沒,最終大臣背著還是小孩的南宋皇帝跳海自盡。所謂“崖山之後,再無中國”,自此起,中國再也不是過去的中國,漢人第一次在自己的土地上完全的、徹底的丟失了政權。大量漢族精英被屠戮,文明的傳承被割裂,中華上古、中古以來形成的文明被極度摧殘。

元朝國祚不到百年,朱元璋以“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為口號,大明朝橫空出世。因蒙古人的屠殺,到明初中國的人口極度不平衡。山西因位於山區而得以保存大量人口,於是朱元璋就從這遷移大量人口至河南、河北、山東等省,從江南遷移民眾至江淮,並從湖廣調人填四川。此時環視中國,河洛早不是那個河洛,齊魯早不是那個齊魯,燕趙早不是那個燕趙,整個北方都不同程度的被胡化,而尤以元大都(今北京)附近為最,最後一個漢人的首都杭州也相當程度的被越人和吳語所同化。只剩下南京、揚州、鎮江一帶才保留了一些相對純正的中原語音。

作為“再造華夏”的一個部分,朱元璋詔修《洪武正韻》,以宋朝中原雅音為正,事實上是以南京一帶的方言為基礎,這就是明朝的官話。明朝的官話後來就形成了今日的下江官話(江淮官話)。事實上,今日我們所能夠清晰的追溯到的最遠的文明就是明朝,無論是文化、語言、藝術還是建築。因為讓中國第一次徹底“亡國減種”的元朝,就像一把刀,很大程度上斬斷了中國近古與中古、遠古的聯繫。是偉大的明朝再造了華夏,讓我們能夠隱約觸摸到宋朝以及宋之前的中國古文明。

朱棣篡位之後,明朝遷都至北京。但整個明朝,南京都保留著與首都同樣的建制,南京的周邊也被稱為“南直隸”(即今日的江蘇、上海和安徽),而且中國的官話一直都是以南京的下江官話,而不是北京話為正朔(這在歐洲傳教士的書籍中得到了印證)。事實上,明朝的北京話與南京話是比較接近的,朱棣遷都北京的時候,從南京以及附近一帶帶去了大量的人口,這就是明朝北京人的基礎。

明末,滿人趁著動亂之際,大舉入侵關內,最終奪取了政權,並強迫漢人剃髮易服,這在江蘇一帶遭受到了最強烈的抵抗。於是,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陰之屠等等,滿人在長江下游製造的屠殺慘案不斷,而這裡正是自南宋以來中國千年的文化、經濟中心和主要人才出產地。滿人入關後,中國的總人口降為明末的一半。中國的歷史上,最令人扼腕的事情莫過於社會精英被屠戮,尤其文化精英是一國文明的主要傳播者,所以精英的被屠戮等同于文明的摧殘。

清朝,北京迅速的被滿化。北京內城居住的滿人貴族本來根本就不會說漢語,後來鸚鵡學舌的說中國的官話,但他們口中的漢語,已經完全喪失了入聲,並且有了翹舌和兒話音。這些都是滿人阿勒泰語系的特徵。這種北京的內城話(胡同話)最終蔓延到了整個北京,到清朝中後期,這種方言最終戰勝了作為明朝官話的下江官話,成為清朝的官話,乃至現在普通話的基礎。

後來,孫中山領導的民國滅了滿清,中國歷史上第二次再造華夏。而且與東晉、明朝一樣,新的漢族政權同樣定都在南京,這個漢民族的復興聖地。華夏正朔再次轉向長江下游。這也印證了,南京一帶更能代表漢民族那多遭劫難、幾乎遺失的文明,這裡較多的繼承了華夏的正統元素。但好景不長,在民國復興之際,倭寇入侵,並製造了南京大屠殺,由此出現了較大的人口真空。於是大量的安徽、河南流民落戶在了南京,南京的方言也被顯著的改變了。今日的南京話,已經與原先的下江官話有了顯著的差別,與安徽東部的方言幾乎無異,非常接近現今普通話。

中國的官話,就像兩個輪回,從長安到洛陽,再到金陵;然後再到長安,到洛陽,又回到金陵。在這個輪回變換的過程中,官話變方言,方言變官話。歷史上中國官話在各期間,被中原移民帶到了東南沿海各省,並以各種方式保存了下來。比如,客家、閩南話就非常接近唐宋的官話,而粵語則比較接近秦漢時期的關中話。但東南沿海各省因為位於丘陵地帶,位置偏遠、人口較少,交通也很不便,更重要的是,他們的遷移並沒有政權的支持,故而終究難以左右中國的主流,他們所保存的語言也難以反哺那個不斷動亂變遷的中原。歷史上中原文明的碎片,就這樣被邊緣化為各種方言。只有長江下游(長江三角洲)一帶,因為南遷的首都無一例外的全部落戶在此,給這片土地打上了中華正朔的烙印,加之這裡土地富饒、人口眾多,才得以在某種程度上扭轉和影響整個中國的進程。

現在是媒体時代、語言的發展受到了媒体的影響,當媒体受到政治力控制時,所用的語言多以正統官話為主,所以自民國以降,多以北平話為基礎的普遍話為官話,但當媒体私有化之後,為了接近社會各階層,草根化。語言中就開始滲雜了各地方的方言了,如在台灣的普通話演變、正是如此的趨勢。

「白馬非馬」,所以中國話是個複合体系,但在一國之內沒有個統一的語言是不行的,現在的普通話只是溝通的工具,但如果推到文學或藝術的領域,在語言中帶有地方母語的腔調,其實是蠻有特色的。所以各位朋友,別再為自己說不好普通話而感到困擾,或許溯源這的腔調,正是咱聲韻文化等待發挖的寶藏呢?

(圖像取材自王利豐的作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