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術的發展到了1920至1930年間,有了蓬勃的發展,在歐美影像創作應用上,攝影工作者(Photographer)與電影工作者(Filmmaker)將攝影推展到視覺藝術領域,在歷史上都產生了相近的前衛作品,並且應用大同小異的技術,將抽像的概念落實到影像紀錄上!
電影在蘇俄的發展,當時具有相當的引導地位,除了蒙太奇概念等外,其中還有一位電影攝影師叫什佳.伏托夫(Dziga Vertov)採用了不尋常的拍攝角度,合成技巧及蒙太奇剪輯手法,創作了他的經典音樂電影「一個帶著電影攝影機的人」(A Man with a Movie Camera),在片中一位攝影者帶者電影攝影機穿梭在城市裡,記錄了當時的時尚生活。
當然,同時也有許多攝影藝術家用攝影製造出許多奇特的攝影作品,如超現實主義者Moholy-Nagy及Man Ray。他們共同的信念是嘲弄地心引力,並給觀眾提供如同坐雲宵飛車的感覺。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在電影發行放映尚未被大型企業壟斷之前,許多藝術家轉成攝影者及電影工作者,將感光膠片當作創作媒材,他們對這種新興的表現媒體抱以無窮的期望。捷克的視覺藝術工作者Karel Teige,很樂觀的在他的書「攝影-影劇-電影」(Photography Cinema-Film)中,陳述他對當時這一新媒體的的期望!
當時一部值得一提的代表電影,我認為可在此提出的是達利與布紐爾共同製作的安達魯斯之犬(An Andalusian Dog),這部電影以隱喻及超現實的手法,呈現出影視創作的魅力,並且撼動了當時的國際觀眾。
[Rich_Web_Video id=”2″]
1929年對電影歷史是個重要的時期,因為在這一年電影播放的格數標準化成為每秒二十四格,這表示在標準化後,就是工業化與商業化的開始,那就是大量畫製作,以車同軌行同文的概念,以提高產值與發展經濟效益,所以藝術創作與實驗創作為主的電影或視覺攝影就成了所謂的獨立製片,或轉戰到紀錄片的發展環節。
後來,電視出現了,為符合大眾速食口味,視覺語彙在電視中被膚淺化。為了爭取更多的觀眾,影視產品進了流水生產線,大量生產類型電影,於是大眾電影或電視節目成了殘腦的娛樂品,洗腦工具,無可避免的產業化後,培育出大量影視生產工匠。影視產業大老虎們在市場競爭中,為避免恐龍化或邊緣化,一些頂尖的電影創作者們,才又被請回大型電影製作的隊伍中,找尋新題材創造視覺表現手法,以豐富電影在螢幕上的魅力!
電影在二十世紀中期成為視覺的產業霸主,但是電視在二十世紀下半場成了通俗文化的製造機,廿一世紀國際數位網路的普及,超過了電視及電話成為一項生活的必需品,但當一切的形容詞都有了具體的影像,科技擴展了視覺空間,卻也縮小了想像空間。形象速食般的創造,文化的意涵依著商業標準而波動,點閱率是衡量優劣的指數,各式娛樂招數奇出,百醜獻技,以博一笑。在方寸大的螢幕前,稚齡兒童放棄了喧鬧的特權,失落的靈魂找到了依歸的偶像,全家即使無言也能共處一室,圖個團圓的夜。媒體網路創造了大眾文化及一個神話。
聲光音效與愛國主義讓觀眾陶醉在大螢幕前的殺戮,歷史文化的保存不再只靠文字印刷,單場的戲劇表演得以無限的複製,野台戲被一個投射光的機器取代,人們渴望娛樂及被愚弄的心理,給了電影最好的發展空間,在百分鐘間,史詩可以流暢的供人縱橫,低俗趣味也能博得喝采,時空交錯,飛天遁地,陰陽顛倒,任憑想像;科技越發達,電影內容就越豐富,人們的話題跟著天馬行空。銀幕裡的英雄美人取代了現實生活的人物,內褲外穿不會是被嘲弄的物件,反而是被崇拜的超人偶像,全因神奇的電影。讓天崩地裂之景能在一人之力下,撥亂反正。電影的院線網路,讓大眾以低廉的票價滿足一個昂貴的夢。
在一個世紀的發展裡,聽覺財產也有了保存的機會,從慷慨激昂的戰鬥進行曲到可憐可悲的小調吟唱,從章節工整的學院音樂到渙散閒適的靈魂爵士,樂符與詞律交融,直入心窩引發共鳴,音樂發行網像魔笛般,吸引忠實聽眾的耳朵及荷包。
二十一世紀在一片追殺”千禧蟲”的聲浪中到來,移動手機成功變成人人都能擁有的科技產品。十年間,由大變小,再過十年,又由小變大,螢幕由單色變成彩色,由單一的通話功能變成萬能,接上了不斷高速化的nG網路,手機上了網,變成主宰現代生活的神器,能看電影聽音樂,玩線上遊戲,轉帳繳費,生活百科,約會調情,全用手機上就能完成。
現代社會,百業鑽營,各式網路紛紛裝進這互聯網了,公司行號建立商品銷售網,學院機構推展線上教學,研究單位擴大學術交流,新聞傳播建立全球聯線,行銷江湖建立起龐大水軍,個人建立起網紅平臺,人人以能在網路上自我表現而自豪。
對這國際互聯網路的大資料未來,多網集中去中心化,依各路英雄豪傑的詮釋角度不同,政客認為這是控制輿情的最佳工具,商家視其為最好的有效廣告工具,學術界認為這是個真理追求的依據,而娛樂製造業則視其為自電視以來終極的大眾迷惑神器。而人類本身,預計也將在下一個人工智慧網後逐漸僵屍化。
所以,如果想看到真正的視覺藝術,有時去看看純”手工打造”的作品,文化的獲得感還是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