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Script must be enabled in order for you to see "WP Copy Data Protect" effect. However, it seems JavaScript is either disabled or not supported by your browser. To see full result of "WP Copy Data Protector", enable JavaScript by changing your browser options, then try again.

世界NGO正為全球化有機複合

處於世界各政治體之外的一個非政府組織,正在全球蔓延,並且逐步漫步到了世界政治舞臺中心,扮演著新文化推動的力量,透過網絡社群進行社會各階層革新的運動。

歐洲著名的瑞士巴塞爾大學(U. of Basel),不久前公佈了一份以“NGO,超級組織之路”為題的報告。該報告特別稱:隨著世界政治全球化,NGO在世界的力量也越來越大。與此同時,美國等西方國家政府也加大財政補助。

1979年,西方國家政府提供非政府組織的補助不到5%,現在已達到50%。實際上,在許多轉型國家或發展中國家,美國等西方大國NGO或明或暗的支持,不但能在這些國家內部引起大規模行動,且可調動全球輿論的力量,影響其他國家的產業政策甚至政治機制,為美國NGO幕後的“金主”開道。

《印度教徒報》稱,印度庫敦庫拉姆核電站被“遙控封殺”,是美國的“報復”行動,因為美國在印承建的兩個核電項目遲遲未能動工,但俄羅斯承建的庫敦庫拉姆核電站卻迅速建成。

美國“全國民主研究院”在埃及革命期間一直幫助埃及一些反對派起草政黨綱領,制定選舉戰略以及為候選人編寫訓練手冊等。該組織董事會主席是前國務卿奧爾布賴特。

在學術文獻中,和NGO組織聯繫最多的兩個詞是“公民社會”和“跨國組織”,隨著NGO在世界各國的迅猛發展,在印度、越南、俄羅斯等國家都出臺了法律法規對境外NGO進行規範化管理。越南政府還專門成立越南外國NGO事務委員會。

莫斯科大學學者瑪施金娜認為:跨國NGO組織是全球化的產物,美國作為文化強國,其政治制度和文化理念對世界其他國家都產生深遠的影響。依靠NGO的活動,推廣美國“公民社會”的價值理念,是美國“軟實力”的體現。她說,許多轉型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廣泛興起的NGO組織具有相同的特徵:試圖影響社會觀念、試圖掌握話語權,但“沒有什麼組織是不帶有政治色彩的。”

非政府組織不是一個新現象。早在19世紀,美國等西方國家就出現這類團體,而中國早期的有行動綱要的名門正派也可算是類式雛形。在1945年,非政府組織一詞在聯合國憲章中正式使用,美國非政府組織大規模發展起來則是近30年的事。

據聯合國關於全球管理的一份報告統計,目前世界有接近2.9萬個國際性非政府組織。各國國內的NGO更多。

1946年美國大約有20萬個非政府組織,進入21世紀後,登記免稅的非營利組織就有160多萬個,還有約100萬沒註冊的非政府組織。

俄羅斯據說有6.5萬個NGO,其中許多非政府組織,已經演變了民主政治的訴求機構。非洲也興起一股非政府維權組織,有些人在暗中指使他們出面干預外國人礦產開發。其中,肯亞一年也有240個非政府組織新成立。

非政府組織在美國被稱為“第三部門”。由於美國奉行“小政府,大社會”理念,許多社會事務和社區服務工作、慈善等都由非政府組織提供。非政府組織通過社會捐助,並讓活動處在公眾直接監督之下,降低了政府運作成本,可以較好地避免貪污。對內來說,這些非政府組織推動社會健康發展,被稱為緩和社會矛盾的“緩衝器”。

澳大利亞等國的民間綠色組織和環保組織,也統統被納入NGO系統。

NGO在世界各國越來越活躍,從表面原因來看,是因為非政府組織希望自己的觀點能夠影響到社會。

過去因為政治對立,政黨惡鬥造成政府職能弱化,社會機能退化,隨著國立NGO的發展,以及國際NGO的人才協調,世界的健全運作就多了一份力量!

分享到: